一个只有两年党龄的台籍代表入党路
——专访十九大台籍党员代表、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卢丽安

2017年10月24日来源:台声网

十九大台湾省籍党代表卢丽安 

  简介  

  卢丽安,女,汉族,1968年生于台湾台北,高雄旗山人,曾就读于台湾高雄市立女子高级中学,台湾政治大学英文系(本科),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文学系(硕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博士),1997年参加工作,2015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兼),第11届全国妇联执委,第12届上海市政协委员,台湾同学会副会长(兼)。中共十九大代表。

  9月25日午后,记者在绵绵细雨中漫步至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所在的文科楼,走近407办公室,墙边挂有“卢丽安教授”的名牌,一扇怀旧的木门半开,从半开的木门中,可见一位留有齐耳短发、气质非凡的女士,端坐在电脑前。记者敲敲门,卢老师没有马上回头,而是专心致志盯着电脑说,“Hello,俞柔,吃饭了吗?鞋子有没有湿?”“你稍等一下哟,我把这一个句子翻译完,就开始采访”…… 

  记者眼前这位集十九大台湾省籍党员代表、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上海市台联会长等职务于一身的卢老师,出身在高雄旗山一个小山城,是什么原因让她走出宝岛,选择回到祖国大陆参加工作?又是什么因素让一位台湾姑娘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记者带着这一个又一个的疑惑,开始了采访——

卢丽安参加十九大会议,在梅地亚新闻中心融媒体访谈室接受媒体记者的联合采访 

  当选十九大党代表诚惶诚恐  

  “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当选十九大台湾省籍党员代表,我感觉非常光荣,但也有一点儿惶恐。”面对记者的采访,卢丽安非常诚恳地说。

  对卢丽安而言,当选十九大台湾省籍党员代表,并非只是到北京开几天重要会议这么简单;她说,“这是我个人生命汇入国家民族长流的重要表现,同时也体现了近代以来,台湾同胞回祖国大陆打拼建设的历史,把台湾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镶嵌在一起了。所以,若自夸一点地说,我觉得自己参与到创造历史中了,因而感觉特别光荣!”

  然而,在感觉到无上光荣之余,卢丽安又有点儿不安。她说,“身为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博导,我开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学术研讨会;身为上海市政协委员,我也开过几届两会,知道这些会议怎么进行。但是,这是我首次当选党代表,第一次参加党的政治生活里最高层级的会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要怎么开这个会议,我没有经验,所以自然会有点ㄦ惶恐。不过,幸好有资深的党代表前辈带着我们,我相信自己会很快就进入状况的!”

  是的,这位只有两年党龄的党代表,不能不说是十九大10名台湾省籍党员代表中最特殊的一位。她与其他台湾省籍党员代表在经历上最显着的不同是,她并非自幼就在大陆成长,不属二代、三代定居大陆台胞,而属于在台湾土生土长、后移居大陆的“第一代”台胞。

  一代、二代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二代、三代定居大陆的台胞,他们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可说是耳熟能详、耳闻目睹、亲身感受;而卢丽安呢,则大不相同,她生长在宝岛台湾,后求学于欧洲英国,从小到大她接触到的都是资本主义制度。

  那么,她如何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呢?又如何当选十九大代表?与其他二代、三代定居大陆台胞中的中共党员相比,她的特点体现在什么地方?或许这也是她感到“惶恐”的一部分。

  卢丽安坦言,“我在1997年定居上海前,对中国共产党确实不了解”。那时坚定地选择到大陆来,主因是台湾当局不断地操弄省籍矛盾、“绿化”之风越来越盛,狭隘的岛民自满心态愈来愈重。

  她说,“现在再反观自己的成长过程,我发现我其实很早就接触到类似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文关怀,感染到周围那股关心群众日常生活的服务奉献精神。家父行医,济世救人,对经济困难的民众会免除医药费;家母从事推动地方妇女文化事业,义务指导妇女做手工织品来脱贫。我自幼耳濡目染,父母这些言行对我影响很深。所以,我打小就认为,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外,每个人都能不分种族、性别、肤色等问题生活在一起,每个人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后来,我到英国留学,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欧洲,第一次因为课程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结识了不少真正来自大陆的同学,第一次深思‘台湾外省人’‘大陆人’‘外国人’这些涉及个人与公众空间相关的标签。”

  定居上海后,身边每天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尤其是日新月异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令卢丽安时时热血沸腾。她开始研读中共党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眼前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渐渐地,卢丽安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及中国共产党有了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开始认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强繁荣的康庄大道、才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她说,“在系统地全面学习中共党史与马克思主义后,除了意识到我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目标相同外,共产党还有一点很吸引我,即它确实在逐渐实现13亿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又能不断完善自我,有错必纠,纠错必改,敢于刮骨疗毒,改正错误。正是这一点,让我对中国共产党产生强大的信心,我相信它能引领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向党提出了自己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

  2015年5月的一天,卢丽安清楚地记得,她被正式批准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面对鲜艳的党旗,她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后,卢丽安自始至终地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起带着模范作用。思想上,她更加勤奋学习,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工作中,她总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以院为家,勇于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学识;平日里,她不忘自己是位“台胞”这个特殊身份,全身心地投入到两岸和平发展事业中去……

  付出就会有收获。此次,她光荣地当选十九大代表,这是党和人民对她努力付出的肯定和褒奖。对此,卢丽安既感慨又感激地说,“我只做了一名共产党员应该的事情,但组织上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让我能够更进一步地参与到党的政治生活中去,使我对党和国家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也更加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我将继续努力,全力以赴,不辱使命。此外,我要感谢我的两位入党介绍人——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前系主任孙建教授和现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沙海林先生,他们分别从学院教育本职工作、社会服务工作的角度来督促、鼓励我发挥自身优势,为祖国做贡献!”

卢丽安在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会议室留影 

  毅然决然地选择来大陆奉献心力

  “我认为,老师的职责无非是传道、授业与解惑。我总觉得,若干年后,学生若记得老师,不是因为老师教过他哪些书本知识,而是老师的人格品德,以及看待世界的角度、对待学问的态度,能够深深地影响学生。作为一名外国文学学者、性别平等呼吁者,我信奉我们的院训‘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我治学处世的基本原则是:诚恳认真、公平负责。我非常看重言传身教的影响力,因此我凡事都尽量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好榜样”;“我很欣慰,同学们不仅会主动找我探究学术课题,更会在遇到人生重大困境时来找我解惑,希望我给他们一些建议。学生对我的信赖,早已化为我在教书育人上不断前行的动力了!” 

  “大陆很落后,生活很辛苦”“去大陆发展,前景不明朗”“海外工作待遇比较好,为什么要去大陆”……这些都是卢丽安的亲朋好友在她做出要来大陆时对她所说的话。就连她的丈夫都曾担心她来大陆生活会适应不良,从而对她说,“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回大陆,那么我也会理解你的选择”。出人意料的是,卢丽安不仅没有畏难而退,反而更积极申请来大陆任教。

  1997年,她与丈夫回上海定居,献身教育志业,并做出人生中最重大的决定:改换户籍。当20年后的今天,在回顾这个决定时,她仍坚定地说:“我不后悔。因为我们参与到祖国大陆的发展和建设中,见证到祖国大陆的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和素质日益提高,心愿已足矣。唯一的遗憾是在情感上有愧于家人。虽然我们的父母很开明,相当支持我们回国任教,把所学贡献给社会和民族,但毕竟孩子离家远,心里还是不舍啊,即使到了现在,我们无法随近侍亲,这也是一大愧憾啊”!

    而促发这对小夫妻毅然决然选择到复旦大学任教的直接原因是,上世纪90年代起,台湾当局在政治上不断操弄的省籍矛盾。

  卢丽安说,“1995年,我还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外子已经先一步毕业回台湾做博士后研究。由于外子的籍贯在上海,是所谓的‘外省二代’,从小的成长经历告诉他,省籍矛盾已经成为潜在于台湾社会的不定时‘炸弹’,加上李登辉1995年访美后的一系列举措,让我们俩都感觉到‘绿化’的浪潮即将席卷而来,且日渐与我们的政治认同相背离,再加上原籍上海的公公的鼓励,我们商量后就决定回到外子的家乡任教,并寻求在同一所大学教书的机会。我们很幸运,向复旦大学毛遂自荐后,都被录取了”。

  不过,不像已在大陆的二代、三代台胞他们已经有家人和朋友可以相互照料,卢丽安及其丈夫到大陆工作后,一切白手起家,生活、工作全仰赖自己。生活上,她必须打理家务、照顾小孩;工作上,她“承前启后”的教学任务也异常繁重。然而,这些都没有难倒她,她十分坚强,始终秉持着“择其所爱,爱其所择”的态度,克勤无怠地在教学岗位上教书育人,专研英国文学,力求在职业上做到责无旁贷、无愧于心。

  目前,卢丽安在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6门课程,分别为“英美现代主义文学”和“《圣经》与英国文学”两门本科生课程;“英国小说”“西方经典文学选读”两门硕士课程;“女性主义文学文化研究方法论”“女性主义与英国文学研究”两门博士课程。还在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上,承担着学院的研究生教育,花大量心力悉心梳理课程体系、建立培养流程管理规章、夯实师生学术精进诚信的精神、拓展学位点建设与国际化……

  她说,“我很认真对待我上的每一堂课。复旦大学本科生教育质量非常之高,尤其是外文学院,很多课程都是小班上课,需要与每一位同学充分互动”

  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离乡来大陆的卢丽安,除了专注于百年树人的本职大业外,也积极参与了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简称上海市台联)的工作,一边服务居沪台胞,一边不时地关注着两岸形势,她深切地渴望,两岸关系能够和平发展,只有祖国实现了和平统一,台湾乡亲就一定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兼任上海市台联会长后,我把一部分心力扑在社会工作上。”卢丽安说。

  2002年尹始,在上海市台联前会长林明月邀请下,卢丽安参加了上海市台联工作,任常务理事。很快,在这里她不仅找到了“家”的温暖,更认识到上海市台联是联系两岸同胞不可或缺的纽带和桥梁。此后,她以上海市台联常务理事的身份,开始活跃在在沪台胞当中;一方面走访看望定居上海的老台胞,关心他们的生活身心,另一方面深入了解沪台交流,积极参与。卢丽安说,“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去探望沪上的老台胞时,他们用‘生锈’的闽南语与我交流,兴奋地问我高雄家乡的地貌。当时,我被他们这种执着爱乡情感所感动。此后,我更有系统地更深入地参与到沪台的交流工作中。我想尽自己所能,促进沪台台胞的融合发展!”

  2013年,卢丽安当选上海市台联会长。尽管是兼任,但她从未有丝毫兼任之懈怠。喜爱历史的她,特别关注研习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举办过系列图文资料展与主题座谈会,如钟浩东夫妇事迹、“二林蔗农事件”、台胞抗日史料等,也组织开展沪上老台胞口述史搜集工作,把台胞壮烈的生命事迹记载于册,供后辈学习。卢丽安若有所思地说,“这些工作对我触动很大,藉由学习历史与台胞史迹,我更进一步认识自己祖父母辈的时代环境,也更加清晰地勾勒出台湾与大陆的渊源脉络”。

  由于身为第一代台胞的缘故,卢丽安更能体会台胞真正“融入”大陆的困难。在与上海台胞的交流过程中,卢丽安发现,两岸分隔逾一甲子,对民众造成的影响是双向的,不只有台湾民众怕大陆同胞,大陆民众对台湾同胞或多或少也存有偏见。比如,曾有老领导对卢丽安说,“小卢啊,要是搁以前,我们是不敢也不可以跟你一起吃饭说话的”。直至今日,仍有定居上海的青年台胞向她反映,因为他们台胞的身份,无法参军,实现保家卫国的梦想;也有常住上海的台胞告诉卢丽安,“台胞证持有者被认为是‘外籍人士’,许多大陆雇主不愿意‘惹麻烦’聘用台湾人”。面对台胞种种的倾诉,卢丽安都曾感同身受。如今,她正积极投身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历史新任务中。

  2016年,上海市台联遵从中央指示,率先进行了“群团改革”,根据改革方案,要把新时期以来定居大陆的两岸婚生子女、常住大陆的台胞及其生活型团体,更好地纳入上海市台联的服务与关怀范围。卢丽安说,“据统计,定居上海的老台胞约有2000人。2000年以来,上海出现2000位两岸婚生子女,若把两岸婚生子女纳入服务范围,那么我们就有4000人的力量去促进两岸统一。若再加上长三角地区30万台胞(不完全统计),那我们的力量不是更壮大吗?何乐而不为?”卢丽安深切认识到,两岸“融合发展”是关键,也是未来趋势,是促进心灵契合的工程,所以只能更用“心”去推动,重建两岸同胞间深层次的互信与体纳。

  今日,台当局罔顾“九二共识”,操弄“仇中反中”意识,不断“去中国化”的举措,使两岸官方交流机制停摆。面对这样的情况,卢丽安说,“我期盼两岸统一,因为我深知台湾耗不起。1997年我到大陆任教,专心地在学校教书育人。但现在我很骄傲,通过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所在的复旦大学取得良好成绩,我们培育出来的学生个个都很优秀,我身边的同事也都极为杰出,由此可见大陆是不断地在进步。与此同时,台湾则是逐渐失去优势,提供学生施展才能的平台也逐渐萎缩。总之,台湾还是停留在20年前的水平,但大陆已经向前走了好几步了!”

  对家乡台湾,卢丽安有很大的期待,她期望,“岛内同胞能够在感性上认同大陆,在理性上接受‘两岸为命运共同体’的事实,以和平统一为目标,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于卢丽安双亲仍定居台湾,见面不易,因此她殷切地企望,“两岸人民往来可以更顺畅方便;两岸在医疗、教育、养老事业上,能有更好的合作,让来大陆发展的台湾同胞在为社会进步卖力的同时,也能够就近孝亲!”

  访谈将尽,记者问卢老师对未来工作的设想,卢丽安微笑地说,“今后,我会透过做好本职工作,培育更多促进两岸统一的小种子,让他们深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也是作为一名台湾省籍党员代表义不容辞的职责!”

[编辑:林雪]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