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台联40年|接好“接力棒”(林亿)

2022年02月24日来源:

在江苏省台联成立40周年之际,我们编印纪念文集《我与台联40年》,以期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展现我省台胞、台联干部与台联携手走过的40年历程,并向我们的“台胞之家”道一声:生日快乐!现选取刊登文集部分篇目,以飨读者。

接好“接力棒”

 亿

(作者系常州市定居台胞)

岁月匆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江苏省台联迎来了40周年华诞。从她的成立到发展,凝聚着老一辈台胞的心血,还包括青年台胞的努力。

△1998年,林亿(右一)参加常州市台联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

我的爷爷是台湾人,他会说流利的闽南话和日语,会把家里零碎的废料变成各种生活小物品,还会修钟表,可惜这手艺没有传承下来。年轻时他心怀故乡,乘坐渡轮跨过海峡,一心想在大陆建设家园,实现青春理想。1981年,中央出台了38号文件,为把政策尽快落到实处,各地台联小组纷纷成立。为完成爷爷生前找寻台湾亲人的心愿,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时代,省台联有一位理事,亲自带着一纸书信,根据爷爷生前口述记下的地址,到台湾去找寻。经过好一段时间,终于等来了海峡对岸爷叔一家的来信。这封书信了结了爷爷的寻亲心愿。从那以后,我们一家与台联结下不解之缘。

△1998年,林亿(右一)参加常州市台联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

当常州台联还在双桂坊旧址时,在父亲带领下,我走进了台联。那古色古香的木质小楼、咯吱咯吱的地板、柔软的布艺沙发,处处流露着温馨。我很喜欢去那找“老林”(市台联原理事林利光),他鼓励我写作,细心地指导我写作思路和方法,像语文老师一样一次次帮我修改,《归航》就是在他指导下为庆祝澳门回归写的文章。当手写的文字变成印刷字刊登在了报纸上,我充满了成就感。

△2014年苏皖青年台胞培训班期间,林亿与来宁授课的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左一)合影

台联的孩子是幸福的,每年台联都会举行夏令营活动,所以,暑假是令人期待的。只要一放假,我就很关心家门口的绿皮邮箱,每天期盼着台联寄来的活动通知,然后非常有仪式感打开,读了一遍又一遍。从常州恐龙园到上海科技馆,从周庄到运河五号创意街区,还有些活动虽已记不清,但那时在一起的快乐和纯真的感觉真的很怀念。如今我们已长大,有的已在海外成家,有的在外地工作,但大家一谈起台联,夏令营总会挂在嘴边。因为这是我们青年台胞情感的联结纽带之一。

△2019年4月,常州市台联青委会成立,林亿(居中)被聘为青委会委员

2019年5月1日,江苏省台联“两岸交流青年林”在常州荆川公园落成,常州市台联青委会成立,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我与其他九名委员一起积极响应台联号召,全力以赴完成任务。在抗疫斗争中,一线医护人员曹留俊和郑婷婷在春节期间放弃与家人团聚,忘我忙碌在工作岗位上;武顺康作为医药销售代表,把公司仅剩的几盒一次性医用口罩免费送给了社区急需口罩的老人,并向他们普及疫情防控知识;黄胤作为医护人员的家属,面对疫情带来的压力,在后方默默支持着妻子的工作。在接到省台联青委会向武汉捐款的倡议书后,我们积极伸出援手,两天内募集捐款金额达12万余元。

△2019年,省台联“两岸交流青年林”在常州荆川公园成立,林亿(一排右一)参加揭牌仪式

老一辈台胞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青年台胞的手中。怎样接好这一棒,作为“80后”青年台胞,我深感重任在肩。我们要秉承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编辑:江苏台联]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